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
排斥反应按发生的时间、病理学特征及病理生理机制,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通常由于受者体内存在针对供者特异性抗原的预存抗体。主要发生在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如猪→人。同种异体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极为少见。
急性排斥反应肝移植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通常发生在移植术后一个月内,但在术后较长时间仍可多次出现,但发生率渐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病人可出现发热、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胆汁引流量减少、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升高等表现。在上述情况发生时,应行肝脏穿刺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并确定病变程度。急性排斥反应在及时发现后,一般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完全逆转,而且不会给病人遗留不良影响。常用治疗方案:
1、激素冲击治疗: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连续三天,总量在2000mg~3000mg;
2、可以调整抗排斥药物,如由CsA改为FK506;
3、少数病人对激素冲击治疗不敏感,可考虑使用OKT3,或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等药物。
慢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表现为移植术后数月对数年后开始逐渐出现的同种移植脏器的功能功能减退直至衰竭。它在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小胆管的破坏、毁损及肝动脉二级和三级分支的血管病变。其机制目前还不明确,在治疗上目前亦无确切有效方法。部分病人需要行再次肝移植。
|